第155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行四大家鱼的养殖模式,将不能种植的洼地整合成桑基鱼塘的新模式,或许能从某方面补足百姓的生活所需。
  再加上桑叶换粮票的制度,多少能平衡粮桑之争的问题。
  不过不管什么样的政策都需要实践以后才有说服力。
  鱼塘要多深?
  地基如何防蚀固土?
  鱼卵鱼苗如何获取?
  鱼的种类比例如何安排?
  如何防止群鱼生病?
  以及推行上的各种问题,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探索和解决。
  宋时只是依赖于信息大爆炸的前世,所以什么都懂一点点,深究下来会的却并不多,但是没关系,她也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她还有很多的亲人,朋友,以及权利。
  而且前人的知识并不匮乏,有时候需要的仅仅只是灵光一闪,一两句话的提点,他们就能摸到精髓。
  比如和她一起下乡的徐光启,虽然垂垂老矣,但是一针青霉素下去也尚能食饭。
  徐光启本人早年的时候担任六部尚书,也曾推行过农政新法,更是写出了《农政全书》这本巨著,书中基本上囊括了大魏一朝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也不乏有:大蒜去病,淋水孵鱼、家鱼混养,鲢鳙去浊,草青食秽之类的章节,只是都没有被系统性的总结在了一起。
  他还曾翻译过《泰西水法》介绍西方先进水利技术,在江南这种水乡,水泥的作用会极大限度的提升,以他所知道的知识会得到更多的应用。
  如今听宋时条条框框的梳理结合,一下将整个养殖业都搭建起来,徐光启不由的心中大动。
  立即请缨将这件事情揽了下来,还广发请帖将之前一些兴趣相投的好友请过来。
  物理学院虽然定在了京师,但是江南完全可以成立一个实践分院。
  研究的再深的技术都需要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上面。
  于是在养蚕工坊的外面,轰轰烈烈的洼地改造开始了。
  各种不同类型和比例的桑基鱼塘开始轰轰烈烈的动工起来,试图找到一种收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法。
  同时还派人一个个的村子走访,这样大规模又精细化的产业,如果不能得到乡村宗族的助力,是很难做起来的。
  毕竟想要搞好一件事情并不容易,但是想要搞坏一件事那可就太简单了。
  而鱼塘用地,一定会牵扯到宗族资源分配问题,怎么分地,怎么挖塘都不是一个简单就能弄好的事情……
  还有就是,以前的鱼获大多是按船征收,一旦将鱼获产业化,那么相应的税赋也要完善好,以免百姓被重复盘剥。
  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宋时相信,徐光启这个在官海沉浮多年的人精一定能处理好这些细节。
  -
  因为宋时的介入,江南地区整个桑叶期货市场被打的七零八落不成样子,许多囤货居奇的桑园老板都被宋时顺着线索抄了家,流放千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