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善小记 第138节(2 / 4)
对宋氏,四爷一直有敬无爱,来她这儿坐坐,十次有九次是为了乌希哈,甚少留下过夜。乌希哈和宋氏都不在意,咸福宫寝殿的床很大,足够她们母女俩一起躺着打滚。
这个冬天,乌希哈有一半时间都以“怕冷”“认床”为名,跟宋氏一起睡。
过了年关,四爷理顺朝事,着手推行各项新政,给大清烙下属于“雍正”的印记,众嫔妃和皇子们也基本适应了宫廷生活。
与天不亮就得起来苦读、眼圈日益漆黑的弟弟们不同,乌希哈真心觉得,做公主的日子真的是太太太太爽了。
进了宫后,一家人依旧保持了雍亲王府“女以稀为贵”的优良传统,乌希哈还是享受着兄弟姐妹中的最高待遇。
物质上,四爷提倡节俭,和皇后、太子得以身作则,才能上行下效,没比在王府中奢侈多少。
可到了宋氏和乌希哈这儿,四爷想到宋氏没家底,乌希哈得远嫁,不仅没削减用度,反倒暗里一个劲地补贴,继续全家齐心协力给乌希哈攒嫁妆。
精神上,也没有像乌希哈原本以为的那般拘束紧绷。
皇宫里规矩是多,乌希哈整体挑不出毛病,在正经场合绝对是贵女典范,日常小节上,无人敢过分要求她。
没有太后,太妃太嫔们不用打交道,皇后除了赏赐,一般不过问乌希哈的事。她每月照旧能便服出宫一两回,去小汤山看大白、或去玉溪绣坊视察自己的小事业,只要带足护卫,及时派人传信,偶尔在外留宿也没事。
房子大了好几倍,伺候的人也多了好几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聊就去南三所玩蛋蛋,或者出宫逛逛。不想动的时候,也可以一整天在床上躺着,绝不会有人嫌她懒。
如此闲适幸福的宫廷生活,乌希哈上辈子听的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享受之余,乌希哈总有种不真实感。
就算到了这紫禁城里,他们一家人也会一直这样相亲相爱、和和美美的……
吧?
第123章 多事了
雍正二年, 谷雨。
刚下了小半月的雨,难得天晴,乌希哈便想着出宫转一圈, 看看大白和绣坊如何。
天气转暖,她换上了一身淡青色的汉家衣裙,用颜色相近的丝线绣了大片水波暗纹。
这是内务府特意新制、供她出宫穿的。
还未出太后孝期,不能穿戴鲜亮, 内务府只能在细节上下功夫,她头上的银饰都是镂空雕刻, 精巧无比。
绣坊的人,大多不知晓乌希哈和玉录玳的真实身份,只猜想许是东家近年发了财,穿戴和气度看着都更胜从前。
“……去年的账都在这儿了,京中接连大变故,生意不大景气。”曾经逃难来、被乌希哈当成开导玉录玳“工具人”的招娣, 经过了六年多的磨练,如今已成了独当一面的女掌柜, 也唯一知道自家老板是两位公主的人。
背靠皇亲国戚, 招娣却很少借势,只凭自己的经营让绣坊规模扩大数倍,在同行口中是有名的女强人。
她一板一眼地向乌希哈汇报请示:“大东家想将女学再扩一扩, 可账上现钱差点,等新货卖了才够。”
乌希哈将账本翻看几下,笑道:“你不用有太大压力, 我与大姐姐本没想靠绣坊盈利多少, 缺钱使人说一声就行。”
招娣不赞同道:“东家富贵,想做善事, 也不能一直只出不进。咱们是想帮扶那些穷苦女子,可不是要将她们养成好逸恶劳吃白饭的,得为计长远。”
“我懂的,”这不就是可持续发展嘛,乌希哈对招娣很信任,“不用我出钱的话,那你和大姐姐拿主意就行。”
说到玉录玳,招娣想起另一事,“大东家几天前刚来过,瞧着脸色不大好。”
乌希哈不由担心道:“可是换季身子不适?过会儿我绕去看看她。” ↑返回顶部↑
这个冬天,乌希哈有一半时间都以“怕冷”“认床”为名,跟宋氏一起睡。
过了年关,四爷理顺朝事,着手推行各项新政,给大清烙下属于“雍正”的印记,众嫔妃和皇子们也基本适应了宫廷生活。
与天不亮就得起来苦读、眼圈日益漆黑的弟弟们不同,乌希哈真心觉得,做公主的日子真的是太太太太爽了。
进了宫后,一家人依旧保持了雍亲王府“女以稀为贵”的优良传统,乌希哈还是享受着兄弟姐妹中的最高待遇。
物质上,四爷提倡节俭,和皇后、太子得以身作则,才能上行下效,没比在王府中奢侈多少。
可到了宋氏和乌希哈这儿,四爷想到宋氏没家底,乌希哈得远嫁,不仅没削减用度,反倒暗里一个劲地补贴,继续全家齐心协力给乌希哈攒嫁妆。
精神上,也没有像乌希哈原本以为的那般拘束紧绷。
皇宫里规矩是多,乌希哈整体挑不出毛病,在正经场合绝对是贵女典范,日常小节上,无人敢过分要求她。
没有太后,太妃太嫔们不用打交道,皇后除了赏赐,一般不过问乌希哈的事。她每月照旧能便服出宫一两回,去小汤山看大白、或去玉溪绣坊视察自己的小事业,只要带足护卫,及时派人传信,偶尔在外留宿也没事。
房子大了好几倍,伺候的人也多了好几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聊就去南三所玩蛋蛋,或者出宫逛逛。不想动的时候,也可以一整天在床上躺着,绝不会有人嫌她懒。
如此闲适幸福的宫廷生活,乌希哈上辈子听的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享受之余,乌希哈总有种不真实感。
就算到了这紫禁城里,他们一家人也会一直这样相亲相爱、和和美美的……
吧?
第123章 多事了
雍正二年, 谷雨。
刚下了小半月的雨,难得天晴,乌希哈便想着出宫转一圈, 看看大白和绣坊如何。
天气转暖,她换上了一身淡青色的汉家衣裙,用颜色相近的丝线绣了大片水波暗纹。
这是内务府特意新制、供她出宫穿的。
还未出太后孝期,不能穿戴鲜亮, 内务府只能在细节上下功夫,她头上的银饰都是镂空雕刻, 精巧无比。
绣坊的人,大多不知晓乌希哈和玉录玳的真实身份,只猜想许是东家近年发了财,穿戴和气度看着都更胜从前。
“……去年的账都在这儿了,京中接连大变故,生意不大景气。”曾经逃难来、被乌希哈当成开导玉录玳“工具人”的招娣, 经过了六年多的磨练,如今已成了独当一面的女掌柜, 也唯一知道自家老板是两位公主的人。
背靠皇亲国戚, 招娣却很少借势,只凭自己的经营让绣坊规模扩大数倍,在同行口中是有名的女强人。
她一板一眼地向乌希哈汇报请示:“大东家想将女学再扩一扩, 可账上现钱差点,等新货卖了才够。”
乌希哈将账本翻看几下,笑道:“你不用有太大压力, 我与大姐姐本没想靠绣坊盈利多少, 缺钱使人说一声就行。”
招娣不赞同道:“东家富贵,想做善事, 也不能一直只出不进。咱们是想帮扶那些穷苦女子,可不是要将她们养成好逸恶劳吃白饭的,得为计长远。”
“我懂的,”这不就是可持续发展嘛,乌希哈对招娣很信任,“不用我出钱的话,那你和大姐姐拿主意就行。”
说到玉录玳,招娣想起另一事,“大东家几天前刚来过,瞧着脸色不大好。”
乌希哈不由担心道:“可是换季身子不适?过会儿我绕去看看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