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1 / 3)
文薰知道嫂子是担心影响到孩子,宽慰她道:“没关系,那些话年年暂时听不懂,所以听了她也不会去学,不会把她教坏的。等她再大一些,我会教她一些国际情势,到那时她也会理解我们的。”
说完略作停顿,才继续道:“不是我们非要写,是最近的时局太过紧张。日本人现在在北平城外大肆屯兵,蠢蠢欲动,战争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秀英这下也不知该说什么好了,只能骂了一句,“该死的日本人。”
文薰不愿她想这些,做额外的烦心。她拉着她的手道:“今年咱们去津市过节,要准备的东西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总之,秀英嫂子,辛苦你了。多亏了有你,否则我一个人,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么多年过来,每每听见文薰对自己在这方面的劳动表示感谢,她都觉得难为情,“一些力气活,算不得什么。”
大人们说完话,最迟到了11点,文薰这边也熄灯睡着了。
巧珍屋子里的灯却亮到了12点。
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孩子们出门读书,年年开始在秀英的监督下进行早读。
她不去幼儿园,可每天她要完成的作业不比幼儿园的少。
日子在眨眼间过去,很快就到了端午这天。
一大早,穿上新衣服的年年就在院子里窜来窜去,她还兴奋地把要去津市找爸爸过节的消息传达给了左右邻居听。
每一次过年过节,她都这样高兴。
这一年,朗华平4岁半,在家坚持自学学前教育。14岁的宝淑在市一中上初中一年级,23岁的巧珍在清华大学上物理系一年级。
29岁的朗文薰在清华大学教西方文学史。
28岁的莫霞章在南开大学教明清小说史。
此时,对所有人来说,这都是极其普通的一年。
第80章 大轰炸
过完节便是期末考试,紧接着学生们放假,文薰也开始进入每个学期末一如既往的工作节奏中。
在批阅试卷时,文薰碰巧批到了巧珍的英文试卷。她摸着上头娟秀工整的字迹,心头回想起了这个姑娘近几年的求学生涯。
巧珍长到十六岁都没有正儿八经进过学堂,她真正启蒙还是在文薰回国后。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基础,“半路出家”的姑娘,她的经历放在任何人耳里都能算作传奇。
她先是在沪市,住在孟老师家中,受到潘老师教育。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她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洋中学这所沪市知名的高中,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巧珍高三那年寄信来北平,探问文薰之余也提到想考清华。文薰觉得大可一试,便寄回了一套往年的招生试卷给她练习。后来巧珍又将试卷寄回,文薰在自己批改又找了其他先生阅看过后,得出结论:
依当时巧珍的成绩,她是能够顺利进入清华文学院的。
可巧珍却在回信中提出:“姐姐,我想转专业。”
巧珍高中读的文科,她在大学想读工科。
这全然是愈来愈严峻的时局让这个姑娘改变观念,迫切地想为国家的未来去做点什么。
人家都说,隔行如隔山。转专业本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何况巧珍还是从“文”到“理”的跨度。但她是那种下了决心就一定要去做的性格,偏生文薰也支持她,孟老师和潘老师更是没说有什么不好。
在这种正向反馈下,高中毕业后,巧珍来到北平,住进文薰为她预留的房间里,开始每日往返于第四中学重读高中(重点是重学理工科知识)。她每天挑灯夜读,拿着铅笔进行大量的验算,做题的纸多得每周拿去卖钱,都足够给年年买糖葫芦吃。
她有着当代学生普遍具有的毅力,她够聪明,也够努力。这一年来,她学得面黄肌瘦,却越学越有精神。在结束完借读准备考清华的那个暑假,这个有一米六身高的姑娘体重却堪堪只有80斤。很难想象,在那具瘦骨嶙峋的身体中,具体充满着何种强大的能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