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霞章曾在诗兴大发之时作诗一首。他将自己比作那无所不能的巨灵神,而那神力便是来自于家人的支持。
  他的孤军奋战时期并没有维持多久,文薰在仲春之际恢复了元气和精力,二人又在暑假中有过短暂的共同创作时光。
  那段时期,夫妻间的精神交流达到鼎盛,也让其他文人迎来了“噩梦”。以前单单是莫霞章一人一张嘴,便能折腾得文坛苦不堪言,现在又来了一个朗文薰……
  跟他俩对骂吧,文笔口条比不过。
  比文字的攻击力吧,人家用犀利的笔触提出的问题还是确实存在的。
  当时有很多文人在议会之时提到这两口子,都是连连感叹:“苦也,苦也。”
  年轻人气盛,这种“盛”是好事,代表着文运,代表着国运,是以一些人虽然不堪其苦,可心里是乐于见到的。
  大家都有思想,思想就应该拿出来交流,真正的思想是不惧严寒,不怕风霜,不为人言所伤的。思想只有说出来经受住大家的试探与攻击才叫思想,思想也是能够被现实证实的。
  文人们都有思想,这些思想在这个动乱的时期逃不开一个主题:救国。
  大家都是想救国,既然拥有着同样的目标,被攻击两句又有什么?
  我们应该想的是如何才能救国,而不该对那些批评耿耿于怀,加以莫大关注。
  如何才能救国?如果以前的儒墨法释道不能救国,那就试试新的学说。如果自己的想法不行,那就打开胸怀,去倾听别人的主张。
  文薰便是在这段期间,在各种交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宣言》的力量。
  而霞章则还是在寻找。
  他是一个完美主义,他还是一个和平主义,更是一个理想主义。
  谁也不能指责他所求甚多,毕竟他只是想让国家更好。
  在那个下半年的新学期,霞章按计划离开北平,前往南开,担任南开大学图书管理员一职。众人以为这两口子能暂缓折腾,终于松了口气。结果没想到他们居然能通过书信往来,延续着双方的意志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然而书信的篇幅毕竟有限,没办法将二人的观点和想法全盘托出。在这段分别的时间里,文薰和霞章的抗战主张因各自身处的环境不同,逐渐发生变化——
  在抗日一事上,文薰变得更加坚定,也认为抗日救国是全中国人民都需要身体力行的第一要事。在民族将倾之际,全中国人的命运都趋近于一体化,从士大夫到走卒,无人能独善其身。她唾弃着个人主义,强调集体主义,也用“立坚道人”这个笔名高频率地发表文章,呼吁各行各业都加入到救国行动中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