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2 / 3)
爸爸妈妈工作起来向来是顾不上她的,她都已经习惯了。
她看见宝淑姐姐朝她伸出了手,便欢腾地冲着她跑了过去。
于是这边,文薰和霞章也拉着手离开了。
走时,秀英还在着急地呼喊:“你们过会儿记得回来吃饭——”
突然找到了可以一路忙碌的工作,这种价值方面的实现让文薰和霞章的南下之途不再枯燥。他们脚下的路再也不是逃亡之路,而是一场文化苦旅。
试想,以前他们一直关在屋子里做学问,他们从未见过真正的华北平原,也没有亲眼目睹过黄河、长江。如今,能有机会去用双脚丈量脚下的土地,他们更应该利用起来。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之后的日子,他们走走停停,一边记录沿途的风土人情,一边将学问落实到大地上。他们亲眼见到“九曲黄河万里沙”,又在“日暮平原风过处”,闻到了“菜花香杂豆花香”。
如果能用乐观妆点痛苦,那么远方便是希望。
当然,这一路上,不可能一直这样一帆风顺。世道不好,哪怕是走大路,也有拦路打劫的匪盗。才走到商都附近,文薰当时在天津兑出来的金条便所剩无几。
宝淑和年年从一开始的被吓哭,到后来见了那些匪徒已经能够保持镇定说话了。
然而再往南,他们连马车都被人抢走了。
那也没关系。他们还有双腿,还有健康的身体,仍旧能步行。
不够发达的内陆城市只有钱庄,没有银行。当他们手里连一个铜板都没有的时候,便靠着郭瑞去打几天零工,文薰和霞章去给人写几副字画,如此挣钱。他们的衣衫不再整洁,皮肤不再细腻,他们在风吹日晒中变成了农夫和村妇,再也看不出他们往日整洁的样子。
只有那颗坚如磐石的心被打磨得越发光彩。
9月15号,在许州,文薰和霞章遇到了一位熟人。
当时文薰正在街边给人代笔写信,收取些许银钱用作路资,一位穿着罗汉袍的居士便是这时拿着一封墨迹未干的纸张找来。
他来到摊前,仔细辨认文薰笔下的字迹,在她抬头后又扶了扶眼镜,凑近了观看。
如今的文薰穿着蓝花麻布衣裳,头发干枯,皮肤粗糙,只有五官轮廓能依稀辨认。这位先生忍了半天,才颤着声音问:“可是朗家的侄女儿?”
文薰一时没认出来这人是谁,只轻声道:“家父确实是广陵朗纪文,不知先生是……”
“我是南新居士,你父亲应该向你提起过,”南新先生抓着纸张,又急又悲,“你这笔字,还是学的我的字体呢。”
他便是刚才在路上见到人手里拿的信件,认出了自己的字,才寻了过来。
文薰便急忙结束了手里的工作,然后向着南新行礼,“先生,您不是在冀省吗?”
“我三年前便来许州隐居了,你……”南新顾及此地人来人往,不好闲聊,先建议着:“你家里人在哪里,快快找来。”
他也不管文薰现在在哪里落脚,到了他的地盘,哪有让侄女一家风餐露宿的道理?
南新是一位佛学家,早年,文薰还与霞章提起过。如今相遇,得以住进南新先生府中,一家人终于能够好生修整。
南新还体贴地为他们准备了一桌子菜。
因着不是自己吃,他也不管什么素不素了,光是肉菜便上了3个,保管让他们一家人吃饱喝足。
吃完品茶,南新和文薰、霞章相对而坐,谈论起了近期发生的事。
得知他们是在北平沦陷前被人送了出来,南新连连感慨:“这是有先见之明了。你们不知道,有部分文人因家中老幼过多,难以转移,又被日本人的假面蒙蔽,当时留在了北平。不想当日本人完全掌管平津两地之后,便开始肆意抓捕,严刑拷打,甚至是杀人取乐。” ↑返回顶部↑
她看见宝淑姐姐朝她伸出了手,便欢腾地冲着她跑了过去。
于是这边,文薰和霞章也拉着手离开了。
走时,秀英还在着急地呼喊:“你们过会儿记得回来吃饭——”
突然找到了可以一路忙碌的工作,这种价值方面的实现让文薰和霞章的南下之途不再枯燥。他们脚下的路再也不是逃亡之路,而是一场文化苦旅。
试想,以前他们一直关在屋子里做学问,他们从未见过真正的华北平原,也没有亲眼目睹过黄河、长江。如今,能有机会去用双脚丈量脚下的土地,他们更应该利用起来。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之后的日子,他们走走停停,一边记录沿途的风土人情,一边将学问落实到大地上。他们亲眼见到“九曲黄河万里沙”,又在“日暮平原风过处”,闻到了“菜花香杂豆花香”。
如果能用乐观妆点痛苦,那么远方便是希望。
当然,这一路上,不可能一直这样一帆风顺。世道不好,哪怕是走大路,也有拦路打劫的匪盗。才走到商都附近,文薰当时在天津兑出来的金条便所剩无几。
宝淑和年年从一开始的被吓哭,到后来见了那些匪徒已经能够保持镇定说话了。
然而再往南,他们连马车都被人抢走了。
那也没关系。他们还有双腿,还有健康的身体,仍旧能步行。
不够发达的内陆城市只有钱庄,没有银行。当他们手里连一个铜板都没有的时候,便靠着郭瑞去打几天零工,文薰和霞章去给人写几副字画,如此挣钱。他们的衣衫不再整洁,皮肤不再细腻,他们在风吹日晒中变成了农夫和村妇,再也看不出他们往日整洁的样子。
只有那颗坚如磐石的心被打磨得越发光彩。
9月15号,在许州,文薰和霞章遇到了一位熟人。
当时文薰正在街边给人代笔写信,收取些许银钱用作路资,一位穿着罗汉袍的居士便是这时拿着一封墨迹未干的纸张找来。
他来到摊前,仔细辨认文薰笔下的字迹,在她抬头后又扶了扶眼镜,凑近了观看。
如今的文薰穿着蓝花麻布衣裳,头发干枯,皮肤粗糙,只有五官轮廓能依稀辨认。这位先生忍了半天,才颤着声音问:“可是朗家的侄女儿?”
文薰一时没认出来这人是谁,只轻声道:“家父确实是广陵朗纪文,不知先生是……”
“我是南新居士,你父亲应该向你提起过,”南新先生抓着纸张,又急又悲,“你这笔字,还是学的我的字体呢。”
他便是刚才在路上见到人手里拿的信件,认出了自己的字,才寻了过来。
文薰便急忙结束了手里的工作,然后向着南新行礼,“先生,您不是在冀省吗?”
“我三年前便来许州隐居了,你……”南新顾及此地人来人往,不好闲聊,先建议着:“你家里人在哪里,快快找来。”
他也不管文薰现在在哪里落脚,到了他的地盘,哪有让侄女一家风餐露宿的道理?
南新是一位佛学家,早年,文薰还与霞章提起过。如今相遇,得以住进南新先生府中,一家人终于能够好生修整。
南新还体贴地为他们准备了一桌子菜。
因着不是自己吃,他也不管什么素不素了,光是肉菜便上了3个,保管让他们一家人吃饱喝足。
吃完品茶,南新和文薰、霞章相对而坐,谈论起了近期发生的事。
得知他们是在北平沦陷前被人送了出来,南新连连感慨:“这是有先见之明了。你们不知道,有部分文人因家中老幼过多,难以转移,又被日本人的假面蒙蔽,当时留在了北平。不想当日本人完全掌管平津两地之后,便开始肆意抓捕,严刑拷打,甚至是杀人取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