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文薰以为有什么急事,便让霞章先去。卫德涵大约知道卢校长所为何事,也未觉得不妥:反正他们是俩口子,有什么话,校长们各自吩咐了,等他们回家,肯定还是要私下再对一遍的。所以分开讨论,反而是节约时间的一种方式。
  由此,霞章便先行告辞。
  他走了,不耽误谈事。卫校长先给坐在他对面的文薰沏了杯茶,才将公事用闲聊的方式相谈:“昭时啊,相信你也应该能猜到,咱们这次三校合一,不说教授们,光是学生群体之中,也有不服气对方的地方。”
  文薰点了点头,她在路上时便考虑过这个问题。中国人自古有“比大小”的习惯。现在金陵政府将三座理念、校风、教育方法完全不同的学校凑在一起,虽是权宜之计,可对各校的学生来说,一时之间是很难接受的。可能在以前觉得无所谓之事,放到现在这种敏感的环境里,就容易被闹大。
  就好比说最直观的,现在临时大学是由三位校长共同执事,可一旦有了意见相左的地方,到底听谁的?意见得不到重视只能听命于人的那一方,在学生眼里不就等同于落于下风了吗?
  学生们都是怕自己吃亏的。
  他们都是一群年轻人,又是好面子的。要是其中再生出什么口角,闹得不好,打起来都有可能。
  这种事情若传出去,那可是在全国人民面前闹笑话了。
  文薰是这么想,卫先生却不无苦恼地肯定了她的猜测:“要说打架,这个月已经打了三回了。”
  要说校方原本也是好意,为了增进学生们的感情,才让大家不分原来的学校,只分专业,如此混住。可混在一起,一起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半点不让人,你一句,我一句,不就这么闹起来了。
  比如说南开的学生对校舍分布不满,觉得清华以势压人欺负他们。北大的学生又觉得你南开不就是被炸了个学校,凭什么搞得像打架都欠了你?清华大学的学生更加觉得岳麓山脚下的这块地本来就是自己学校买的,现在匀出来给你住已经是出于江湖道义了,凭什么你们喊两句就变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去住好一些的校舍了?
  “临时大学”是一所战时大学,临时的原因便是受到战乱影响。换言之,如果战争不止,“临时大学”便会一直“临时”下去。这场战争要打多久?没人能提前预知得到。可不管仗怎么打,学生们的书是要一直往下读的。如果现在学生们的矛盾就不可调节,那么这所大学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大家都在一所学校上学,便等同于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姊妹。
  卫先生的意思,是请文薰和霞章帮忙出面调节。刚好他二人一位是原清华教授,一位是原南开教授,是如今结成“通家之好”的三校的典型代表。
  谈话进行到最后,文薰从卫校长这里得到了分配理学院校舍的工作。
  卫先生还说:“有件事,得提前通知你。因为学生太多,我们现在的部分校舍也是向潭州本地的一些大学租借的。可,人家借地方给我们也是出于好心,不能只顾着我们的学生上学,不让人家的学生上课。我和卢校长,金校长开会之后,三人统一决定,将文法学院迁至衡州。衡州那边已经有人安排了,大概这个月中,你和砚青便可以过去。”
  潭州临时大学10月25日开学,11月1日正式复课,掐指一算,时间不多了。
  这个决策是能完美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文薰自然能理解。可她仍是半开玩笑地抱怨了一句:“卫先生,您这是打算用完了人,直接丢掉呀。”
  吴州地区的口音都出来了。
  卫德涵咧嘴一笑,带着些许不好意思道:“你和砚青能者多劳嘛。在说,衡州那边的校舍更宽敞,环境也好些,不会亏待你们文学院的学生的。”
  了解完所有的情况,文薰从办公室出来。她坐在一楼的走廊长椅上等了一会儿,便看到拥有同样默契的霞章过来找她。
  他手里还拿着一片钥匙,兴致盎然,“走,去看看学校临时给咱们安排的家。”
  这回没有几年前在清华园住独门独院的条件,学校只给了他们家分到了两间房。霞章也不嫌弃,甚至在过来的路上提前打算好。他跟文薰商量到:
  “我本来想的是两家人各住一间,可又想到宝淑现在年纪大了,不能再跟父亲共居一室,便想着,你和秀英姐带着年年、宝淑住一间,我和大哥住另外一间。我们住的那间房再拉个帘子隔开,前头留出两张桌子的空间,给孩子们学习,也方便我们办公。”
  这是最妥帖的办法的。文薰点了点头,以微笑来赞赏他的细致周到。
  她又问:“我们可能住不了两个星期,月中就要去衡州,这件事卢校长跟你讲了吗?”
  “讲了的,卢校长还跟我讲了别的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