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2 / 4)
武帝差不多是每三日都会亲临甘露殿来探视杜清晖。
她每次来,并不会过多打扰,往往只是和杜清晖说上两三句话,再对着李三娘问问情况,聊上一会子,顶多一盏茶的功夫,就走了。
不过今日,武帝却是主动对着李三娘多说了几句话:“明日乃是除夕,本应让李爱卿你归家团圆才是。
只现如今杜将军仍需你费心看顾,就委屈李爱卿今年的团圆夜在宫中同朕那一家子一起过了。”
李三娘自然是低头行礼应是,这在她进宫之前,就已经是知晓的了。
“李爱卿辛苦了。待杜将军痊愈了,朕必有重赏!”
这“重赏”二字,从帝王口中说出,分量何其之重。
但李三娘她只是再次敛衽一礼:“救死扶伤,乃医者本分。
杜将军为国负伤,臣能尽绵薄之力,是臣之幸,不敢居功求赏。”
李三娘心里明白,武帝的厚待,既源于她救了杜清晖,也源于她本身无可替代的价值,更源于武帝想要借此向天下展示对有功之臣的庇护与重赏。
她可以坦然受之,但并未迷失在这天恩浩荡之中,依旧心如止水,专注于自身技艺。
第992章 “然,李卿之功,远不止于此。”
今日是年后的第一次大朝会,宣德殿内,文武百官依序而立,气氛庄重而微显沉闷。
然而,许多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的瞟向站在太医署方队那边靠后位置的一位女官——她身着绯色官服,面容虽带风霜之色,眼神却沉静如水。
这正是才刚从大明宫里头归家没有几日的李三娘。
于玉门关上呆了六年,这在李三娘的身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旁人对她的目光,她自然是有所觉的。
不过,她只是微微垂眸,仿佛这大殿内暗流涌动的目光都与她无关似的。
御座之上,武帝的威仪日盛。
大朝会就这么按部就班的开始了。
李三娘随着太医署的郎官们老老实实的站在自家这地儿,听着群臣一一出列向着武帝上禀各项事宜。
近一个时辰过去了,李三娘她小心的活动活动自己这站的都已经是有些僵硬了的脚腕。
她心里想着,该是最多再有半个时辰,这次例行的大朝会该是就能结束了。
就在这时,李三娘她突然就听到了上首坐着的武帝开口了。
坐在最高处的武帝,她的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定格在了低垂着头的李三娘身上。
武帝缓缓开口,她的声音洪亮而沉稳:“众卿皆知,六年多前,玉门关突发大疫,情势危急,几欲动摇边关根本。
当时,正是太医署五品医正李明芳最早发现疫情,奔赴险地,于万难之中,力挽狂澜。
她不仅遏制住了疫病,更建立了防疫之法,活人无数,保我大唐的西陲安宁。
此前,她更是于凉州,救我大唐重臣杜清晖于必死之境;
如此,这才挫败宵小阴谋。 ↑返回顶部↑
她每次来,并不会过多打扰,往往只是和杜清晖说上两三句话,再对着李三娘问问情况,聊上一会子,顶多一盏茶的功夫,就走了。
不过今日,武帝却是主动对着李三娘多说了几句话:“明日乃是除夕,本应让李爱卿你归家团圆才是。
只现如今杜将军仍需你费心看顾,就委屈李爱卿今年的团圆夜在宫中同朕那一家子一起过了。”
李三娘自然是低头行礼应是,这在她进宫之前,就已经是知晓的了。
“李爱卿辛苦了。待杜将军痊愈了,朕必有重赏!”
这“重赏”二字,从帝王口中说出,分量何其之重。
但李三娘她只是再次敛衽一礼:“救死扶伤,乃医者本分。
杜将军为国负伤,臣能尽绵薄之力,是臣之幸,不敢居功求赏。”
李三娘心里明白,武帝的厚待,既源于她救了杜清晖,也源于她本身无可替代的价值,更源于武帝想要借此向天下展示对有功之臣的庇护与重赏。
她可以坦然受之,但并未迷失在这天恩浩荡之中,依旧心如止水,专注于自身技艺。
第992章 “然,李卿之功,远不止于此。”
今日是年后的第一次大朝会,宣德殿内,文武百官依序而立,气氛庄重而微显沉闷。
然而,许多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的瞟向站在太医署方队那边靠后位置的一位女官——她身着绯色官服,面容虽带风霜之色,眼神却沉静如水。
这正是才刚从大明宫里头归家没有几日的李三娘。
于玉门关上呆了六年,这在李三娘的身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旁人对她的目光,她自然是有所觉的。
不过,她只是微微垂眸,仿佛这大殿内暗流涌动的目光都与她无关似的。
御座之上,武帝的威仪日盛。
大朝会就这么按部就班的开始了。
李三娘随着太医署的郎官们老老实实的站在自家这地儿,听着群臣一一出列向着武帝上禀各项事宜。
近一个时辰过去了,李三娘她小心的活动活动自己这站的都已经是有些僵硬了的脚腕。
她心里想着,该是最多再有半个时辰,这次例行的大朝会该是就能结束了。
就在这时,李三娘她突然就听到了上首坐着的武帝开口了。
坐在最高处的武帝,她的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定格在了低垂着头的李三娘身上。
武帝缓缓开口,她的声音洪亮而沉稳:“众卿皆知,六年多前,玉门关突发大疫,情势危急,几欲动摇边关根本。
当时,正是太医署五品医正李明芳最早发现疫情,奔赴险地,于万难之中,力挽狂澜。
她不仅遏制住了疫病,更建立了防疫之法,活人无数,保我大唐的西陲安宁。
此前,她更是于凉州,救我大唐重臣杜清晖于必死之境;
如此,这才挫败宵小阴谋。 ↑返回顶部↑